物業類別: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
項目特色:北京首家涉外公寓
建筑類別: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
項目配套:
容 積 率:
綠 化 率:
所屬板塊:
物業地址:
交通狀況:
北京市政府委托興建的國內第一所高檔涉外商品房公寓,在改革開放初期便引入每戶雙套廁浴間、進口潔具、健身房游泳館專屬開放等新觀念、新技術、新工藝,一時間引領市場風尚,成為匯聚政商名流的理想之所。華僑公寓坐落在京城通衢樞紐建國門立交橋東南側,東為賽特科技交流中心,西為長富宮飯店,北臨與東長安街銜接的建國門外大街,與國際俱樂部隔街相對,交通便利。華僑公寓占地1.512公頃,全部建筑包括由6座14至18層的品字形建筑連接組成的公寓主樓、地上3層地下3層的寫字樓和車庫、游泳館、食堂、變電所和商業康樂裙房,公共建筑面積占建筑面積的29.4%。 整個公寓呈長方形,主樓沿街排列,主樓和公共設施之間是花園式院落。公寓自1985年6月7日開工,1989年3月竣工交用并向社會出售至今,配套設施與服務項目逐步完善,成為北京市建國以來建設的第三處華僑住房,也是北京第一處高檔次華僑公寓。 1985年6月7日華僑公寓開工典禮時,已故全國僑聯主席、印尼歸國華僑張國基、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司徒慧敏、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出席。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及時作了報道,隨后《人民日報》、《北京晚報》和香港《大公報》也相繼報道。 在結構施工中,由于工程為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,六座連體,形狀復雜,邊角多,施工單位采取了許多措施保證工期,特制了非定型大模鋼板,在支模和拆模方面采用較復雜的技術和裝置,保證了工程質量。工程建設中采用了一些新材料、新工藝、新技術。在車庫地下室施工中采用樁墻和一逆施法,節約資金30萬元,此方法獲北京市房管局科技進步二等獎。